在画家里,陈丹青的文章写得应该算好的;在作家里,陈丹青的画应该算是一流的。
作为一个文艺评价家,陈丹青是很敢说的一位。对于莫言的得奖,文坛一片祝贺声,余华、龙应台等人更是把他捧上了天,但陈丹青是这样说的:我没读过莫言的书,但我认为他拿诺贝尔奖和作品无关。这样的“大言不惭”,也就是陈丹青说得出来,确实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。
而陈丹青研究得最透的文人,应该还是鲁迅。陈丹青算得上是鲁迅的头号粉丝,早在十几年前,陈丹青就在公众面前数次提到自己对鲁迅的理解。从陈丹青口中,我们听到了一个与我们上学里理解不太一样的鲁迅。2011年,陈丹青出版了《笑谈大先生》,系统地讲述了自己对鲁迅众多作品的看法。
书中关于鲁迅文学的看法,笔者不想多说了,毕竟莫言、余华等名家都已经表达过崇敬之情了。让笔者感兴趣的是陈丹青对鲁迅先生长相的描写。陈丹青是一个画家,特别擅长画油画,所以他以一个画家的眼光来评价鲁迅的长相,笔者认为会比咱们一般人看得更明白一些,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:
1、鲁迅先生长得最好看
“好看”这个词,若是没有对比就太没意思了。陈丹青看完郭沫若、胡适等人的照片后,表示:还是鲁迅最好看。他说了这样一段话:
平心而论,郭沫若、茅盾、老舍、冰心的样子,各有各的性情与分量。近二十多年,胡适之、梁实秋、沈从文、张爱玲的照片,也公开发布了,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,尤其胡适同志,真是相貌堂堂。可是我看来看去,看来看去,还是鲁迅先生样子最好看。
民间有个说法叫“相由心生”,很显然陈丹青作为一个画家,是能从静止的照片里看出照片背后的真性情的:一脸酷酷的样子,并非冷漠,而是一种“横眉冷对千夫指”的决绝。在鲁迅的众多照片里,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外冷内热的酷。
拥有100多个笔名的鲁迅,用很多咱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话,诠释了相由心生这4个字的意思。“渡尽劫波兄弟在,相逢一笑泯恩仇”这是他的慈悲;“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”这是他骨子里的坦然;“从来如此,便对吗”,这是他的不买账。这看似矛盾的性格,让他在人群中合照中一眼就能被认出来。
1、他那么矮小,那么瘦弱,却很酷,很像自己
陈丹青用“矮小,瘦弱”来形容鲁迅后,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,非常地“五四”;非常的“中国”,又其实非常的摩登”,最后他用“很酷”来形容鲁迅。这话其实颇有意思,一个人怎么可能长得不像自己呢?事实上,我们身边有太多不像自己的人,因为他们都带上了各种各样的面具,一些久了就摘不下来的面具。但鲁迅不会这样,他一直在做他自己。
鲁迅照的照片不多,多数都是出席一些活动时,与别人拍的合照。但在1903年,年轻的鲁迅也曾正儿八经地拍了张照片,因为这一天他剪掉了长辫子。当时,鲁迅正在留学,他看不惯清朝的腐朽,便剪成了短发。之后,他还专门拍了张照片,现在这个照片咱们看不到了,但照片后他题写的诗却流传了100多年:
《自题小像》
灵台无计逃神矢,风雨如磐暗故园。
寄意寒星荃不察,我以我血荐轩辕。
诗名叫“自题小像”,可见这28个字就是鲁迅对自己的定位。那一年鲁迅22岁,他是首批剪辫的留学生,这种短发造型在当时是很“摩登”的。
陈丹青用“矮小”、“瘦弱”、“很酷”、“很好看”等字眼,来形容鲁迅,确实是很到位的。几千年文坛,我们看到过很多伟大的形象,有永远谦逊的孔夫子形象,有仙气飘飘的诗仙李白,有豁达淡定的苏轼,但是这些形象都是后来通过想象塑造出来的。但鲁迅不同,他的形象是胶卷记录下来的,庆幸的是他长得真的和他的文字一样,非常像他自己。大家觉得鲁迅长得好看吗?欢迎讨论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- 上一篇: 中国的性教育,究竟有多缺失?
- 下一篇: 中国古代城池丨一座城池,道不尽的历史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