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妈很伟大,儿子要自杀”:父母太“优秀”,就是场灾难
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,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,阅读、看见
说是老兄,其实也就比我大四五岁,是个优秀能干的人。
上世纪90年代,他曾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,考上复旦大学,今天依然是单位的大牛,工作出类拔萃。天资聪慧不如他,学习成绩不如他,吃苦精神不如他,自律刻苦不如他。“我那时候,在乡里读书,平常哪里吃过肉,都是拿着咸菜就馒头,两元钱能花一个星期。现在的孩子,你给他1000块,他一个星期也能花完,还不一定够。我那时候,学习从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心,每天天不亮就开始背书,有时读完后还要上山去放牛,放牛时还不忘再给猪割筐草。现在的孩子,家务活儿一样都不干,单单学个习,还学得一塌糊涂。我那时候,哪有什么电视手机,课外书都看得少,我初中时学习好,老师给了我一套教辅,我把那套书翻得起了毛边儿,以至于后来哪一道题,怎么解,有几种解法,在第几页第几面,都刻在我脑子里。现在的孩子,你把书买回来,放到他书桌上,求着他看,他也未必认真看。踏实,勤奋,吃苦,努力,成为有用的人,这些话,天天给孩子说,结果呢,他给你反着来,浮躁,偷懒,马虎,差不多就行了,对对付付算完事儿……”
老兄生气地说,问题到底出哪儿了呢?孩子怎么就这么叛逆呢?我看着,在公众场合备受尊敬又意气风发的他,突然展露出脆弱无奈的一面儿,忽然觉得特别亲切,忍不住大笑:
他不服:“问题怎么出在我身上呢?我从乡里出来,这一路打拼,给孩子创造这么好的条件,提供这么好的平台,到头来,我错了?”
你总是以过来人的姿态,用旧时代的标准,要求新时代的孩子。你每多回忆一遍自己的勤奋和荣光,你的孩子就会在自惭形秽中,多生出一份反感和无力。因为,你是完美的模板,你是陌生的榜样,你总是拿正确答案丈量你的孩子,并且武断地认为,只有自己走过的那条路才是对的。你不允许你的孩子落伍、失败、犯错和放松,因为你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学习和生活。你用控制的方式,害怕孩子的犯错,打着为他好的旗号,其实是恐惧他破坏你自己的完美形象。对于你这种完美而正确的唠叨,孩子在无法感同身受中,所以产生抵触,索性破罐子破摔,用完美的糟糕展示给你看,借此表达反抗。
他渴望有个真实而不那么正确的父亲,而不是一个虚伪而有控制欲的敌人。”我笑着对他说:“比如,你当时虽然考了全校第三,但竟然愚昧到不知道本科和专科的区别,报志愿时非要填写专科,还是你的班主任帮你报考了复旦。”他也笑了:“对对对,你当年采访我时,我和你说过这茬儿。”别在孩子面前说太正确的话,把自己的心打开,让孩子看见,父母不是高高在上的神,而是真实可信的人。
我们和他一样会迷糊,会犯错,会犯浑,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他,孩子才会在亲近中,把我们当成内心的家。孩子从我们这里,得到了看见和接纳,理解和共鸣,归属感和安全感,才会认同我们,信赖我们,喜欢我们。
如果父母总是以优秀自居的话,就会在不知不觉中,活在虚假的光环里,活在正确的话术里,活在完美的伪装里,活在傲慢的自大里。直到有天,我们发现,这自以为是的优秀,正在成为伤害孩子的杀手——有个出身名门的母亲,是名牌大学的硕士,在一家世界著名公司当高管。
他们住在大house里,装修豪华,家具名贵,孩子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。孩子熟睡时,妈妈优雅地看书,喝茶,翻看杂志。孩子睡醒后,妈妈会把他抱在怀里,轻轻安抚。
但是,这是一个特别爱哭的孩子,即便被妈妈抱在怀里,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儿哭闹不止,妈妈想尽了一切办法去哄他,但他就是一个劲儿哭。妈妈生硬粗暴地把孩子扔到床上,显得非常暴躁和愤怒。后来,镜头一转,转到了20多年后,这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年轻人,他的情况非常糟糕,不仅学业和工作连连受挫,而且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,甚至几度自杀。心理学家通过跟踪调查,发现被妈妈摔在床上的一幕,不过是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剪影而已。在这个孩子20多年的成长中,他近乎完美的妈妈,面对他弄脏床单,尿湿裤子,写错作业,交错朋友,考砸成绩,找到不怎么好的工作,都表现出难以抑制的愤怒。甚至,在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的高标准时,妈妈自己绝食不吃饭,自扇耳光哭泣,还口口声声说:
“我这么要求你,是为了你好,是期待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!”
是这种执念,让她把孩子的“不完美”,看成自己的不完美,进而产生的挫败感;是这种挫败感,让她内心积攒了太多的愤怒,然后这愤怒又反噬到她最亲近的孩子身上;是这种反噬,最终把她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,变成了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。
那些过早丧失童心和热望的孩子,很多时候并不是没人管教,而是非常不幸地遇见了一个太过完美的父/母,被完美地谋杀在父母的完美期待里。想要得到一个优秀的孩子,父母首先要放弃优秀的执念。早些年,我在做残障儿童的深度报道时,接触到这样一对夫妻:丈夫毕业于清华,是一名工程师,妻子毕业于北师大,是一名大学教授。按理说,这样一对精英父母,一定会养育一个或多个天资聪慧的孩子。他们俩都来自三线小城,都是高考的受益者,都是奋斗的追随者,都是教育的践行者。他们相信,自己当了父母,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。非常不幸的是,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不久后,被诊断为脑瘫患儿。一开始,他们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:“怎么可能?医生肯定搞错了!我们这样的家庭,怎么可能生出一个傻孩子?”历经了抗拒、愤怒、绝望和绝望后,他们渐渐平和下来,去最好的医院,找最好的专家,妻子甚至放弃工作,陪孩子康复治疗。所幸的是,他们的孩子虽然是脑瘫,但因发现得早,治疗得早,恢复得很好,虽然10岁才进入了普通学校读书,但在绘画方面特别有天赋,画作还在全市得了奖。“我非常感谢老大,感恩他以这样的方式,来到我们身边,让我们明白为人父母的深意。”他说,是患有脑瘫的老大,纠正了他自以为是的傲慢和偏见,让他从神童和学霸的光环里走出来,从习惯了赞美和肯定的温床上蹦起来,把面子扔到地上,用初心对待孩子。因为,面对那样一个患病的孩子,父母必须学会一再降低标准,一再付出耐心,一再摒弃完美,一再放弃控制,只能给予全然的接纳,全心的呵护,全部的柔情。然后,才有可能看着那个一摇三晃的孩子,就像一棵从泥土中慢慢探头的幼芽那样,在被爱中,给父母带来惊喜,带来治愈,带来奇迹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我们的孩子,都是有问题的,有残缺的,是需要我们放弃头脑中的框框,从零开始去爱的。
尽管,我们中大部分人,没有读过复旦,也没有念过清华,但下面这种状况,我们都不陌生——“我某方面优秀,就认定孩子这方面一定也天赋异禀;”“我自律成功体面,就觉得孩子也必须不能沦为平凡;”“我备受伤害也不离婚,我的孩子也一定不能离婚丢人;”“我有着令人尊敬的工作,我的孩子必须也有一番作为……”正因为这所有的期待,都是以“我”开头,所以,就在不知不觉中,变成了一种施虐的伤害。
错的是,陷入自以为是的优秀里,武断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。
怕的是,这期待成了过度的期待,就在对抗实际中,变成对孩子的虐待。写到这里,忽然想起,我朋友圈里,一位非常能干的大姐,说的话来:
任正非这么厉害,也没有要求他儿子成为第二个任正非。
我这么拼命,就是希望我儿子将来可以不要这么累,可以过上他自己向往的那种人生。”但令人羡慕的是,这位大姐的儿子,不仅情商特别高,而且今年秋天刚刚考上了985。自己明明很优秀,却从不陷入不可一世的自恋里,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。
而是在不动声色中,肩负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,在放手去爱中,把优秀的品质,已悄然传递给了那个因感受到爱,而勇向未来的孩子。
愿你们都摒弃太完美太正确的偏见,给文章点个【赞】+【在看】。* 作者简介:刘娜,80后老女孩,情感专栏作者,原创爆文写手,能写亲情爱情故事,会写亲子教育热点,被读者称为“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,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”。微信公众号:闲时花开(ID:xsha369),欢迎关注。
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